我的藤校学霸朋友360配资,中年陨落成“废材” 光环下的心理落差!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帖子,博主分享了朋友A的经历。这位朋友从藤校毕业,一路逆袭,却在职场遭遇滑铁卢,经历裁员、转行、边缘化,最终选择了一份普通工作,放下拼搏和野心。
这个转变让人不禁反思:精英教育和藤校光环,究竟是人生的跳板,还是另一种枷锁?
朋友A出生于普通中产家庭,没有显赫的家世,也没有强大的关系网,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挤进顶尖圈层。高中时,他凭借优异的成绩,拿到了全美顶尖寄宿高中的全额奖学金,进入了藤校,选择了最难学的理工科专业。大学期间,他的GPA几乎满分,毕业后毫无悬念地进入了纽约Park Avenue的顶尖基金。每天与聪明到变态的人一起卷PPT、卷模型、卷deal,同事们都是天才般的人物,那几年他简直是人生赢家。
然而命运并不总是垂青,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6年后,他由于业绩不佳加上团队内部政治斗争失利,整个团队都被裁员了。从人人羡慕的金融精英,一下子跌落至失业游民,半年时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最后不得不转行。好不容易拿到管理岗,结果又因一次滑雪弄伤了脊柱无法久坐。虽然公司允许他在家远程办公,但当他重回岗位时发现自己已经被边缘化了。接下来的时间里,他换了几次工作,还回国发展过一段时间,但都不算顺利。从职级到收入,都和当初大家对他的期待脱节。
有一次博主和他在曼哈顿见面,他说,“我现在没什么想做的事,就找个普通点的工作不用再拼、不用再卷就行。”他的变化令博主感到吃惊,曾经的他是卷王之王,永远都在向前冲,什么都不服输。现在的他就像变了一个人,这不禁让她反思,如果朋友没有接受精英教育,会不会过得更好?
耶鲁大学教授威廉·德雷谢维奇在藤校任教24年后辞去了终身教职,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精英教育的弊端。精英大学被神化为阶层上升的捷径,但是当资源集中、竞争激烈、光环夺目下,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?得到了什么?威廉·德雷谢维奇教授发现,精英教育下,学生被教会用智力和学业成就衡量自己与他人,分数和排名成为衡量自我的唯一标准。出到社会后才发现多元的评价体系下,象牙塔的那一套根本不奏效。卷成绩、卷排名带来的肌肉记忆让他们不服输,卷到极致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好,这样的心理压力,其实就是名校光环带来的虚假价值感。
相当多学生进入名校后,就会自动脑补一种可以凭借优质人脉迈入上层社会。但威廉·德雷谢维奇教授指出,这其实是精英大学提供的一种平庸的诱惑。让名校生享受“有资格的平庸”,他们的成功并非真正来自自己的努力,更多的是依赖所处的环境和背景。一旦剥离开这层身份和背景,他们发现自己很难重新起步,特别是遭遇挫折后,更容易感到迷茫和无力。
最重要的是,精英教育提供了一种安全的诱惑,精英学生对失败的恐惧,使他们放弃了许多可能性,也不敢冒险探索未知领域。他们只敢在自己接受的领域范围内尝试,一旦掉出这个安全区,就会陷入不安和崩溃,甚至完全失去奋斗和前进的动力。
人们对名校光环充满期待,但名校光环的另一面可能是价值观扭曲和心理压力。但也正是因为高估了藤校的价值,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潜能。藤校只是提供了机会、平台和资源,怎么抓住机会,如何表现自己,关键还是在个人。只不过大家只盯着藤校的光环,把藤校赋予的当做了自己的同时,又忽略了那个已经足够优秀的自己。
外滩教育曾采访过一位双藤校女孩,15年前,她是达特茅斯学院唯一录取的中国大陆女生,4年前,她又从哈佛商学院MBA毕业。人生赢家的她最后放弃精英身份,来到葡萄牙,过着另一种意义的平凡生活。在采访中她提到,做优秀的人,代价很高。在过去她的身边都是精英孩子,在这些人身上,她经常看到对成就感“成瘾性人格”。进入投行后,马上盯上买方平台;晋升的喜悦维持不过两天,焦虑很快就会出现:下一个挑战是什么?这种心理危机并不只是在学校出现,甚至会伴随一生。在她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:有人喜欢电影和哲学,赚钱对她来说并不难,但早早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,陷入了抑郁;还有人事业受挫又饱受慢性疾病折磨,长期抑郁;还有人因公司企业文化和个人理念不太相符,两度辞职后抑郁了...
她认为,藤校生的人生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,但不一定比普通人幸福。越是自我要求高的人,掉落的失衡感也会更强,但如何面对这样的落差,藤校并没有教。可能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让名校生体会挫折的滋味。普林斯顿大学对5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,46%的学生没有就业,还有11.7%的学生没有决定最终去向。2024年斯坦福商学院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,也已从2021年的91%暴跌至80%。
不只是学生,就连教授讲师都逃不掉命运的大转弯。斯坦福大学宣布为应对明年预算削减1.4亿美元,将裁减363名员工,涉及科研、行政、学生服务等多个岗位。杜克大学的“自愿离职激励”计划已有近600名员工接受,波士顿大学目前裁员120个支持岗位员工,南加大面对2亿预算缺口,也发出信号性裁员。他们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名校出身,履历优秀,但命运的大锤不会因此而手下留情。
如果不能正视命运的挫折,那么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应有的身份,自己愧对名校学历360配资,变得无法接受现实,陷入更深的心理落差。但人生真正的挑战,不是如何保持精英身份,而是如何在光环褪去后,依然找到前行的动力与价值。无论是注定平凡,还是从脱下精英的长衫下凡,没有人可以定义一个人的人生是“废材”。
阳美网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